中国处境下的神学思考发表时间:2023-02-21 10:00 ——处境神学对中国教会的启发 亚洲的处境神学产生于二战之后,许多亚洲国家纷纷脱离了殖民统治而独立,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与认同,并发觉亚洲文化的特色,教会也逐渐摆脱了西方差会的支配,开始探求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反省福音的信息和使命,在此情境中一些神学家发展了自己处境中的神学,这一事工渐渐蔓延至第三世界国家。 从事此事工的原因:一是亚洲神学教育界要脱离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心论的思想控制;二是亚洲的本土传统文化,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都在急速发生变化,福音要在此处境中传扬,神学必须经过反思,才能传达有理据的信息,以致引起在共存处境中读者的共鸣。当然处境神学要处理好福音与处境,不变真理与多变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纵观教会历史,每一种神学,无论是古教父的神学或是占尽风头的德国神学,都免不了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其特殊的处境中形成,从此种意义来讲,任何一种神学均不能宣称有普世性权威,若将其移植到不同的处境中,都需要接受考验及挑战。处境神学如今是反映人类喜,怒,哀,乐的神学,它的使命和责任重大。它将如何认识自己,以不屈不挠,创造的精神来回应时代的挑战?作为神学,一门研究神的学问,其讨论的课题应该是:有关神的性情和有关人的生命的全部,因为基督的救赎是全人的救赎,所以神学应该探讨的是上帝如何在尘世,在人间做工,可见神学不能跟人类的生活和历史脱节。神学应当在人类的痛苦中见证上帝的痛苦,在人类的盼望中表达上帝的盼望,在人类的苦闷,愤怒,欢笑中回应上帝。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有关处境神学的点滴思考: 一.从圣经来看处境神学:以逾越节为例: 1.在出埃及的事件中,逾越节的设立,是纪念神在特殊的,被奴役的处境中拯救以色列民,其方式是吃羔羊的肉,用火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并在当夜要把血抺在门楣上。逾越节是纪念神在历史中对以色列民的救赎。 2.入迦南地之后的逾越节:以色列民面对的是农耕文化的新处境,延伸出神是农作物的主宰,将这层意义融入到纪念神救赎作为的意义之内,看出神是看重人的需要,神是进入人类每一生活处境中的神,其救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处境中的救赎。 3.被掳时期:圣城,圣殿被毁,献祭终止。对生活在异国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以色列民来说,救赎成为迫切的需要。为将此节日的救赎信念延续下去,化成盼望,让子孙们可以在异国他乡中确认信仰身份及拥有共同的信仰体验:他们以无酵饼取代献祭的羔羊,又有苦菜,逾越节盆中六物等。 4.新约时代,耶稣作为献祭的羔羊,完成了救赎之功,在以色列民的观念中是再次的出埃及及复兴以色列国。对基督徒而言,信仰耶稣基督,也会在我们的节期或文化中,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 同一逾越节事件,在不同的时代处境下,以不同的形式体现,这正是处境神学应该呈现的情况,重点不在哪种解释更好,而是它能否持守真理,又回应处境的需要,让它既有神学的功能,也有社会的向度。 二.目前处境神学取得的成果: 1.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18,19世纪,是黑人对奴隶制与白人优越主义统治的宗教与政治的抵抗,是为了争取社会中的公民权与平等的享受教育 ,就业的权利,废除种族隔离,这一神学虽有很强的政治性,但坚持或维护了对被边缘化了的穷人的利益,表达出了他们对于罪,上帝,爱,恩,典及对于耶稣基督的新理解。 2.女性主义神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神学的以男性为主流的学术圏子中,批判了男性经验就是所有人的经验的这一预设。对圣经与教会历史的研究,有了女性的视角,也产生了新的解读。因为上帝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但他却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性情在其中;另外女性主义神学对各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很大的包容性,贡献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神学形式。 3.亚洲神学:主要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在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等地所表述出来的信仰思考,将基督教信仰与自己民族的历史现文化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仰思考,但与整个亚洲的殖民主义经验相关。基督徒在这种处境中基本属于少数派,并缺乏相应的社会权利与影响。这种处境下产生了韩国的民众神学:长期的殖民统治历史使之产生了压抑的忿怒,韩国的历史为其人民留下了一种用以肯定他们自己的强烈愿望,倾向把自己看成是无权势的“民众”,处于边缘位置的人。耶稣本人就是统治权利的牺牲者,十字架是上帝的智慧对权势者的嘲讽。其神学注重有关圣灵的教导,并且圣灵是一位有怜悯有同情心女性菩萨形像,受众人尊重。 三. 中国处境下的神学思考: “和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处于后宗派时期的神学思考之一,是实践教会合一的理论基础。“和好神学”的思想源自于圣经,神人和好的话题贯穿于整本圣经中。三位一体的神是使神与人和好,人与人和好,人与自然界和好的榜样与源头;和好也是三一神的终极目标,达成“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道成肉身的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完成了神与人和好的使命,因为他作为挽回祭满足了公义的要求,使有罪的人类因仰望十架救恩而与神和好。在今天中国教会的处境中,“和好”神学有助于建立合一的教会论,使有各种不同信仰背景,文化背景的基督徒因共同的信仰而合一;在终极论上,和好神学使我们满怀信心展望基督的再来,到日期满足时同赴羔羊的婚筵。 中国目前正在讲和谐社会:社会安定是百姓的渴望。 中国政府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创造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这一和谐包括各民族(没有歧视),各宗教(没有排它),各社会阶层(贫富悬殊)之间的和谐共处,平等对话,彼此需要与互补,这一目标与基督教的“和好神学”理念相同。另外中国社会现阶段社会问题复杂,如老龄化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问题等,基督教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事工,并且已经取得了成效,帮助解决部分社会问题,这也是用实际行动在见证我们的信仰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不冲突,我们是脚踏实地,积极活在现世,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群人。社会和谐是国人的梦想,也是基督徒的现世与终极的关怀。中国教会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如何将和好的理念更好的付诸实践,在当今的处境中发挥自身信仰所具备的优势,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努力呢?这是我们做神学思想研讨的一个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将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为社会和谐尽基督徒的绵帛之力。 综上所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神学不只是一个信仰问题或词汇,更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层面的问题。真正的神学家就是那些在日常生存的挣扎中过着基督徒生活的一小群人,这样的神学家会主张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待现实,认同人们的生存处境,又有对基督信仰所产生的希望。可见处境神学的视野帮助教会更好地思考信仰如何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去发挥其功能。面对当今的中国社会,基督徒虽不是占绝大多数,也多是普通百姓,但基督徒依然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光与盐的作用,在众人中生活,给人群带来正能量,带来亮光和希望,完成自身在世界中的使命与责任。这是本人由处境神学的思路而对中国神学做的一点浅显思考,望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