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的处境化翻译来看基督的道成肉身发表时间:2023-02-27 17:38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上帝的话语,是文字的道——圣言。我们手中的和合本《圣经》并不是原文圣经,是由英文译本翻译过来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处境化的翻译,而翻译是需要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架起桥梁的。今天我们作为传道人就是要把天上的语言翻译成地上的语言。这个翻译谁做的最好呢?当然是我们的耶稣基督,他的道成肉身本是就是一个“翻译”过程。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耶稣来到世上就是给上帝作翻译工作的,把上帝的奥秘和旨意翻译成人可以明白、可以执行的语言。基督教中国化就是需要中国的传道人把神的话语“翻译[ 这里的翻译并不只是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转化,转化成拥有中国特色和元素的传道人。]”成中国话——在当下的时代中,中国人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提到翻译势必要谈和合本《圣经》的翻译了。 亚扪人多比雅站在旁边,说,他们所修造的石墙,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倒。(尼4:3)作为山东人我们在读这段经文是我们会发现“跐倒”这个词很特别,是我们山东的方言,是踹到的意思。这个词在KJV英译本中用的是“break down”是捣毁、拆除的意思。原文是פָּרַץ parats 拆毁的意思。如果按照原文直译就是:他们所修造的石墙,就是狐狸上去也能拆毁。虽然意思表达没有错误但却失去了汉语的美感。当年官话和合本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信是指在翻译过程要忠于原文,达是指翻译要平滑流畅,以接近母语的自然方式表达。雅是指优雅而优雅,翻译要与原文神似,结合日常用语表达趣味性。这句经文如果按照译文直译就失去了“雅”的境界。“跐倒”更能体现敌对势力对尼希米建城墙侍工的蔑视——你们建的这些城墙什么玩意啊,就是狐狸上去都能跐倒。我们知道和合本的翻译工作是西方传教士的工作,但我们的汉语译本中怎么出现了山东方言呢?这就要从当时的译经团队说起。当时的译经团队由狄考文博士牵头,他的一位重要助手叫王元德是山东昌乐人[ 参考尤思德著蔡锦国译《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第263页。]。这就不难解释“跐倒”这个译词的来源了。虽然只是一个词语但却让我们看到了译经的处境化。方言会使明白方言的人倍感亲切,很容易将其接纳,快速体会到传递信息的内涵。今天我们常谈基督教中国化,这就说明在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进度还没有完善。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用中国话讲《圣经》,但我们的处境化表达还是不够。如何继续去完善呢?我从处境化译经想到了基督的道成肉身。 基督为何要道成肉身?及至时候满足, 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4:4-5)。耶稣是在时候满足的时候,是在律法成熟的时候成为了肉身。这个时候也是犹太人对律法解释存在误区最多的时候,非耶稣亲自成为肉身不可。律法师将律法规范成为613条,自以为满足了但却将犹太人框在律法之下,让其无法望其项背,找不到出路。所以耶稣先成为了犹太人,就是先要把犹太人从这种无望中拯救出来。只有成为肉身的“道”才能将文字中道的内涵解释清楚。所以耶稣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正是因为耶稣是肉身的“道”他才能用最浅显的语言去表达上帝的心意。当耶稣复活升天以后,“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是耶稣基督成为人的特殊历史事件,这里的道成肉身是指人成为上帝话语的载体,上帝的话语藉着传道人向世人彰显,和耶稣的道成肉身有本质的区别。]”的工作交给了门徒。起初门徒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福音的绊脚石。五旬节圣灵降临就是要打破这个界限,使犹太人的信仰成为全人类的信仰变成了可能。圣灵的工作兑现了耶稣的应许: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圣灵的工作是内化人心的工作;福音拓展的外化结果就是“道成肉身”。福音被传到那里,道就在那里成肉身。耶稣在什么人中就会变成当地人的样式,当地人才会更清楚明白上帝的旨意。在这个过程中保罗最能明白上帝的旨意,也是对耶稣道成肉身理解最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上帝的话藉着保罗成为“希腊人”、“化外人”、“外邦人”。福音被传出去,要想落地生根,那就必须做好“道成肉身”的工作。让耶稣成为各个民族中的一份子,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中找到耶稣的代言人,让他们知道耶稣就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子。 福音被传到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但真正落地生根也就两百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有很多传教士注意到要想让中国人接受福音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中国人,再让耶稣成为“中国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利玛窦到马礼逊再到戴德生。他们为中国的福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但这个工作始终没有完成。因为变成中国人和是中国人之间还有很多无法逾越的鸿沟。很感恩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又是中国的传道人。我们具备很多西方传教士穷其一生都达不到的天赋。我们需要珍惜当下的资源,先让我们成为上帝话语的载体,藉着我们的身体去表达上帝的心意。这里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我们不是香蕉人,我们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人。经过几年神学训练的我对此深有体会。有些人虽然是黄皮肤的中国人,但内里的思想却是西方神学的思维模式。当他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只是在把英文直译成中文罢了,并没有让耶稣“降生”在中国。以至于让很多未信耶稣的人一直认为耶稣是西方的。要想让耶稣降生在中国,每一个传道人要成为昔日的“马槽”,让耶稣在中国的环境下长大,为他介绍更多中国的朋友。这就需要我们对文字的道有更深入的研究,在灵性中有更多的追求。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保质保量的输出。很多人会担心基督教中国化,会使基督信仰失去其本真的内涵,但当我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去探索时我们发现基督教中国化这条路是必须去走的。我们需要效法耶稣和保罗在不同的文化中间架起桥梁。将信仰深入浅出的表明出来,让教会的弟兄姐妹看到“道”是如何在我们的身上成为肉身的。让这样的信仰群体把生命活出来时必会给这个社会以积极的影响力,也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基督信仰对人生命的塑造。和合本圣经处境化翻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用更多生活语言去表达和诠释神学问题,这也是耶稣给我们的榜样。我们需要抓住福音的内涵,用更多生活语言去表达信仰。 作为当下的传道人,我们应该看到上帝在中国文化中的普遍启示。当笔者去到曲阜参观孔庙时,听到了导游在传讲儒家文化时,仿佛让我看到了耶稣的话在中国找到了很多处境化翻译的可能性。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推陈出新,发出了很多先知性的语言。他一生都在寻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西面就用手接过他来,称颂神说:“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 (路2:28)。这两段话看似没有联系,但如果孔子真的知道耶稣就是他一直所追寻的道时,他就可以和西面一样,真正做到朝闻道,西可死矣。孔子的智慧不可能离开造物主的启示,可以说他是上帝赐给中国人的先知。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带着基督信仰再去读《论语》,就更能认同孔子是先知的观点。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的局限性,中国文化的道没有成为肉身,人对彼岸世界是无知的。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正是复活的基督给了人类盼望,对于我们中国人也不例外,这也正好打通了中国文化的终点,让在黑暗中探索的国人找到了光。先知的预言在耶稣身上得以兑现,同样优秀的文化也必要在耶稣身上找到归宿。 基督教中国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去置换基督信仰,而是要让上帝的道在中国文化中成为肉身。“文以载道”说出了道成肉身的外化之意,但上帝的话语是有能力的,有动能的,作为上帝话语的载体必会带来生命的翻转。我们需要进入的圣言里面,与之互动,在中国文化中找到最准确的翻译,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圣言的诠释。圣经需要处境化的翻译,作为传道人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知晓时代的需要,让“道”在我们身上成为肉身。 参考书目 1、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1997年。 2、尤思德著、蔡锦国译,《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