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敬拜中国化初探——基督教敬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发表时间:2023-02-27 17:42 近几年中国教会一直在探讨一个话题:基督教中国化。从教会历史看,基督教也早在唐,元时期传入中国,曾盛极一时,并且留下一些文献,可惜基督福音当时只局限在国家的上层统治者中间,被他们信奉和传颂,并且传教士中没有一位中国人(有碑文为证),后来随着当朝统治者政权上的失利,基督福音被禁止传扬。直到近代,新教宣教士范礼安把基督福音传进来,才真正在我们这片国土上站住脚,并且建立了中国基督教会。但我们起初接触到的福音是从传教士那里接受的,带有宗派的特色,也有宣教士自己本土文化的特色。福音本是全人类的,是不分文化国界的,但传讲的载体是需要语言和文化的,我们国人接受的基督信仰多是西方文化的方式。直到1919年,上帝赐福中国教会,有了统一的文本《官话和合本圣经》,今年刚好是一百周年纪念,这是基督福音中国化的一大步,中国教会发展到今天,因着诸多的因素,我们想要让更多的同胞明白,了解我们的信仰,就需要尝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来表达基督福音,所以说基督教中国化势在必行。本文尝试将基督教敬拜与中国传统文化来做一点关联和思考,以便找到更适切的融合。 一.古代以色列与中国的祭祀文化对比: 从西奈立约开始,耶和华神为子民制订了详细的祭司献祭制度和条例,并且要求祭司和百姓谨守遵行。在以色列民对上帝的敬拜中,献祭是敬拜的高潮,个人或群体以奉献祭物表达对耶和华神的敬畏,感恩,以及赎罪和祈求日常生活所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及建国立朝之后,也产生了对神灵的敬拜祭祀模式。下面透过两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年为单位来对比两种不同文化所承载的信仰内涵: 古代以色列人的节期(利23:,出23:) 1.逾越节和除酵节:正月十四日是耶和华的逾越节,十五日到二十一日,是向耶和华守的无酵节,其中有烤羊羔肉,吃苦菜和无酵饼,献初熟的禾捆,素祭及火祭。这是神的吩咐,百姓到了神所赐的地,耶和华要百姓每年守这节,成为世世代代的定例,其目的是纪念神大能的救赎; 2.初熟节:从除酵节的安息日献初熟禾捆的次日算起,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第五十天是初熟节,大麦基本收割完毕,要向神献上初熟之物,有细面,饼和燔祭,奠祭,以表达感恩之情,感谢神赐土地肥沃; 3.七月节:初一日是吹角节(新年),要献火祭;初十日是赎罪日,献火祭给神赎罪;十五到二十一日是收割节:又叫住棚节,将燔祭,素祭,奠祭献给神。一方面是秋收庆贺,向神感恩,另一方面是纪念埃及为奴和旷野漂流的日子。 以色列民族的节期,以年为一个周期,节期承载了希伯来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也成为他们民族最深的记忆,并且代代相传。献祭仪式中的祭物:燔祭有头生的,无残疾的一岁的公牛,公,母羊,斑鸠或雏鸽,其中以羊为主;素祭有初熟的五谷,新酒和油;献祭方式有:火祭,摇祭,举祭,奠祭;其中有抹血或洒血的仪式,因为血里面有生命,用以赎罪,用动物的生命来代替献祭者的生命,并且禁止吃血。 再看古代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有: 1.清明节:祭神灵。中国人敬神,但是是多神论的神观,从道教的信仰就可以知道,认为万物皆有灵。百姓祭祀神灵的目的是为了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直到今天,中国人一般视宗教信仰是个人得福利的途径,属功利主义思想; 2.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有祭祖的传统,一些明门望族有续家谱,立族规的习俗,还有衣锦还乡的重修祖坟等纪念祖先的活动,表明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孝德”是中国人的美德; 3.祭孔: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诞辰,因他留下的儒文化深深影响了炎黄子孙,各地学校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 4.中秋,清明,冬至等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农耕社会很重视。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 节日中有些也有献祭活动:其中祭品有打猎得来的动物,也有家畜,五谷,果品,酒,玉器等,其中血是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有灵魂,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与圣经教导一致);献祭方式有:燔祭,灌注,掩埋,沉积,悬投等。 通过对比可以看见:节期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从信仰层面看:以色列人是独一神信仰,中国人是多神信仰,但都有祭祀活动;献祭中都有祭品:以色列人的献祭仪式要求更严格规范些,对祭品也有特殊要求,如头生的,无残疾的,初熟的,新收割的庄稼等,而中国人的献祭相对来说没太多要求,较随便和多元;祭品处理方式也不同:以色列人的较单一,就是用火烧的部分归耶和华神,其余的是归祭司或献祭者家人同享,我们国人采用的方式多元一些。 综合以上的陈述看到: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与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祖活动,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文化内涵;而古以色列人的敬拜礼仪完全是宗教性的,神亲自启示的,人可以用身体动作和言语来表达对神的崇敬之情,或许旧约时期的敬拜有许多地方对现代基督徒来说是僵硬,死板,老套的,现代人喜欢简化的礼仪,但这些礼仪在古代的敬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古代或现在,礼仪帮助人们有秩序,理智,合宜地把心中对神的感恩,对神的作为做出发自内心的回应。 二.基督教崇拜中的空间,时间,音乐元素 1.崇拜与空间:在神的创造中,空间也是神的创造,如伊甸园的设立,天空,海洋,陆地的分开都是空间概念。我们说到敬拜的空间,指的是敬拜的场所,教堂以及室内的装饰和布置。以欧式的教堂建筑为例,无论是高耸的尖塔,或者是浑圆的穹顶,教堂的顶端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制高点,显明上帝是城市的主宰者,这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是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精华体现。我们中国的天坛,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主要的设计理念也是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还有圆形建筑和方形的坛墙搭配,寓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展示出传统的文化内涵。所以中国各地教堂的建筑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元素放在设计理念中,建造有民族风格的教堂;另外还有室内的装饰与布置:西方礼仪教会俨然是把基督耶稣的救赎事工搬上了舞台:如圣餐桌,讲台,洗礼池(盆),会众的座位,诗班的位置,主礼人和讲道人的位置等,背后都有神学理念作为依据。而更正教则注重讲台的位置,一般会高于会众席,目的是显示基督徒对上帝话语的重视和看重讲道,绝对不是突出教牧的重要;另外还有圣餐桌的摆放,放在讲台前较低的位置,从象征的角度来衡量,显示圣餐未及讲道重要。今日不少教会因此误会,以为敬拜就是听道,以讲道为敬拜的中心,忽略了其它的敬拜环节,我们当回归真正的敬拜,使神的心得满足。 2.崇拜与时间:希伯来人的时间观衍生于他们对历史事件和预言的重现,历史透过节期一遍遍的重演,使历史有了永恒的意义。基督徒的时间观重“时刻”:有五个重要的时刻:耶稣的降生,受死,复活,升天和再来。日期满足,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按所定的时刻:为罪人受死和复活;现在我们期待基督的再来。每个主日的敬拜 ,都是在当下时刻重演基督事件,并且教会以年为周期纪念基督事件:耶稣将临期,圣诞期,显现期,大斋期,复活期,圣灵降临期(最长)。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以年为单位,中国的节日一般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清明,中秋,冬至等),另外也有宗教信仰(祭神灵)和某些特殊历史事件(如端午节),在我们过教会节期时也可以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复活节与清明节,重阳节与基督信仰元素相结合等。 3.崇拜与音乐:音乐是服务神的旨意和教会,特别为教会的崇拜,团契和宣教而创作,一首歌曲或音乐是为很好地实现教会事工的目的而存在。音乐让敬拜中的每个人都主动参与,把赞美呈现给神,歌唱让我们向神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和感情;音乐可以建立友谊,修补裂痕,化敌为友,在歌唱中,我们彼此相属,建立团契生活;诗歌也有教导的功能,不断重复的诗歌,不断建构和成就我们的信仰;诗歌也有表达情感和帮助记忆的功能。音乐应该是不分文化,民族的,是世界性的,那么用中国传统的乐器,深厚的传统文化来表达信仰和神学,如果结合的好,也可能实现这些功能,只是要注意不能让圣乐世俗化,那就失去了敬拜神的目的。 三.基督教崇拜与时下潮流文化: 今日潮流文化讲究包容,多元,共融,平等的观念,好处是让我们有更大的兼容和接纳,但分别为圣,分辨真理的能力因过多的包容被减低了;消费和市场文化的导向,崇拜中追求满足不同会众的口味,教会为让崇拜更吸引人,设计迎合会众的崇拜风格和内容,取代了圣经,神学及历史的传统,导致以人为中心的世俗化敬拜;为寻求新时尚,崇拜中加入许多新元素和惊喜,会众才不会沉闷,学有电脑,视频带来的视觉刺激,营造各样煽情的气氛,让人静心聆听的专注力减弱了,在崇拜中忘记自己是参与者,观众虽得到感官上的满足,却忽略崇拜是向神献上的;时下注重包装,推销,教会崇拜是否忽略内涵,注重外表的形式?这些潮流的文化对教会敬拜的影响我们是装聋作哑呢?还是采取积极态度来处理?无论在哪种文化中,潮流文化都对教会的崇拜造成很大影响,我们的讲道信息是否针对教会的现状? 是否要针对信徒的生命需求?诗歌的选用是否完全吻合讲道内容和敬拜的主题?这些才是产生真正敬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基督教中国化过程中,吸纳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与圣经教导相一致的内容,时下的潮流文化对教会敬拜,对今日中国社会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理当提高警惕,让真理,福音能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传扬并相信。 以上是我个人对古代祭祀文化和影响敬拜的一些元素的理解和表述,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敬拜相融合的一点思考。基督教中国化,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补习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对基督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有正确理解,才能将两者更好的相融。基督教中国化,任重道远,我们愿意砥砺前行,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薛秀云 2019/7/25 参考书目: 1.《崇拜多面体》,陈康著。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初版。 2.《崇拜与音乐》,陈康著。香港:基道,2005,初版。 3.《崇拜—认古识今》,韦伯著。香港:宣道出版社,2010,第四版。 4.《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吴雷川。商务印书馆。 5.百度文库:网络资料。 |